知乎热榜:父母太节省是种什么体验?

图片[1]-知乎热榜:父母太节省是种什么体验?-鱼先生设计课堂

鱼先生  营销型设计师

自由创业者丨梵鱼商学院创始人丨独立设计营销人

386/500

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,我感兴趣,所以聊了聊,底部评论也可以聊一聊你父母的节约经历:

图片[2]-知乎热榜:父母太节省是种什么体验?-鱼先生设计课堂

我老妈就是一个比较节约的人,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,对这个话题还是蛮感兴趣的,就来聊聊这件事,说说自己的一些观点。首先说说一下题主的问题,然后再说一下自己的故事,那么就开始拆分以下4个点:

1、对于父母的节省,你是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的?

2、时代文化差异下的无奈和思维的影响?

3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,我们该同化还是相互理解?

4、聊聊我的故事,希望对读者有些帮助

图片[3]-知乎热榜:父母太节省是种什么体验?-鱼先生设计课堂

1、对于父母的节省,你是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的?

对于父母节省我们其实不能只从表面去,这个时候我们先去问问自己,你是站在什么角度看待这件事情的?

你是站在自我主观意识去看的,还是通过换位思考去看待的,还是通过第三者跳出这个界限去看待,那么最终的结果都会不一样。

因为从你的言语看出来,你想要试图去改变父母的观念,那么我们反过来想,现在如果你的父母让你手洗衣服,那么你会怎么想?

这里不考虑你会怎么做,就去看你的真实想法,按照你的文字理解,你想要去改变父母的这些观念,但往往这个出发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假设你25岁的话,你的观念是用洗衣机去洗,突然让你手洗你就比较难接受这份改变,那么父母50岁以上,他们的观念是不是更难改变。

所以当你的思想是试图改变他们,那么这个事情就很难获取解决的,甚至还会因此而产生无缘无故的分歧而吵架,但生气是没有用的,无奈也是没有用的。

2、时代文化差异下的无奈和思维的影响?

假设你25岁,一出生基本上就是跨入了和平时代,所以很多的东西是无法深刻体会到。

中国50年代建国,60年代的时候属于大集体制,国家也都处于艰苦奋斗的阶段,有公社分配物资。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富人,为什么呢?那个时候资本主义就是毒瘤,就算富裕也不敢露,会被人当做走资派,富人反而会成为人民的敌人,所以当时穷反而很光荣,当时那个时候也讲究劳动致富。

如果你理解不了这种感觉,可以看一部电影,朱时茂年轻时候饰演的一部电影《牧马人》,背景就是1957年他父亲被当做“右派”,最终逃亡国外,导致主人公许灵均(朱时茂饰演)来到西北牧场劳动,几度都想自杀,但最终还是被劳动人民的善良和这一片大草原的净土所感染,而坚强的活了下来。

最后在遇见了自己的一生所爱之后,生活开始好转,就是“文革”中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农村姑娘李秀芝,当时举目无亲,无处安身的她,引人介绍相识、结婚生子,最终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好,在这部电视剧里,你也会看到什么叫做家徒四壁,一碗粥都要分着喝。

没有经历过的人,一定不会理解在那种年代里,到底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,所以如果你能理解这些,是不是能够换一种方式去思考一下父母们的行为呢?

也许父母们是真的有一些太过于节俭,但要学会去理解和有效的良性沟通,而不是一味的只会发泄脾气。

我一直说过一句话,在遇见问题的时候,最坏的办法就是发火,而明明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千万种。

所以就算父母的身体不好,他们也会不想让自己停下来,我见过身边很多的人都是如此,比如我外公就是闲不下来,岁数大了之后就从来没有停下来过,可能停下来身体会坏的更快。

人都是如此,会存在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状态的疾病,身体疾病靠休息和药物来治疗,而如果一旦闲下来之后,心理上空唠唠的那对身体会更加的不好。

所以对于你想要为父母好,要么从一些食疗和药物上去改善,慢慢去理解他们,然后在和他们去讲这个事情,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,沟通都是如此,当然这个只是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,毕竟我不是你,只能给出一些自己的意见,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,生气真的解决不了根源问题。

对于你说的剩菜饭这个问题,其实不算大问题,从量上去解决即可,吃多少做多少,我在家也是这样,后来就和我老妈说,一顿做够量即可,这个问题你盯几次,然后也就慢慢改善了。

3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,我们该同化还是相互理解?

如果这世界上有那个人能够对你不离不弃,那么除了你自己,就是父母了,所以现在太多的人不会和亲人沟通,因为心思都会大多放在了自己的事情上,也可以理解会自己的“圈子”内。

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——《大学》

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修身便是在第一,修其自身,自己明其心智、心志,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家庭,处理好家庭的各种问题,才会有更大的事业发展。

但其实现在的很多人,只懂得在发展自己的事业,却总是容易忽略修其自身和处理与亲人间的关系,当然这点上,我也一直在修正,共勉之。

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,每个人都有一个单独的思想,从小到大的环境和思想影响造就了我们的“心智”,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世间形成不同的性格。

所以希望每一个做子女的还是作为父母的你,如果能够看到这些问题,我们都可以真正的去做一些有效沟通,而不只是去发脾气,那就从修其自身开始吧。

4、聊聊我的故事,希望对读者有些帮助

我的年代

我是90年出生,印象中小时候应该是5岁之前,那个时候家里穷,我记得白面都吃不上,那个时候是红薯粉、玉米饼,所以在那个年代我没有零花钱,我们吃过了饭也没有零食吃,但那个时候自己很小,根本不懂得节约这件事是什么,也不会操心到底粮食从哪里来。

我父母都是老大,在家里又要照顾到其他的兄弟姐妹,所以那个时候真的挺拮据的,所以现在我老妈经常鼓励我的一句话就是:现在再差还能有小时候差,人要知足常乐。

哈哈,这么一说,我就觉得很有道理,对啊,现在再难,也有吃有喝又娱乐,他们那个年代有的只有旱涝灾、蝗灾,所以如果不节俭一些,哪有现在白白胖胖、健健康康的我,所以对待父母,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恩。

节俭那些事

我的老妈节俭都很到位,比如我们家门前有块菜地,然后每次下雨、下雪的时候,楼上都会往下流水,然后我妈就在那里放了很多的可以储水的箱子,我一开始以为只是害怕把水泥地给滴坏了,但后来有一次天气不错,老妈把脏鞋子都拿出来,坐在外面刷鞋子,因为那个水都是干净的,然后水就都储备在那里。

然后今天早上还在用前几天下雨储备的水,浇灌门口的那个菜地,所以我们家有吃不完的菜,。

我们在外面淘汰的衣服,毛衣什么的,都不让扔,我妈说拿回来都有用,所以每年回家都一包一包的带回家,我妈用那些积累起来的毛线衣服,打了一双棉被,我问回家就盖着呢,还有一些毛线,织成了毛线鞋,我脚上穿着呢。

洗碗东西的水,都在那里储备着,用来浇地或者其他用途,但我妈该用的用来不会“抠”,该用的都会直接购买,就是会节约,更会变废为宝。

我老妈在家里种花,用的那些器皿很多都是废掉的东西做的,我是设计出身,我说我下次给这上面绘画一下,怎么说也是一件艺术品,于是我妈发明的更厉害了。哈哈

写在最后

最后我想说些随心的话,人生数十载,走过一天少一天,我们与亲人之间的羁绊和理解,其实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力量和理解,切忌不要以为父母从小为我们付出,就认为付出的所有都是应该的。

所以我把工作做到自由职业,其中有一个理由就是,想回家的时候可以说走就走,我也觉得每年都要回家小住一段时间,多倾听他们说话,多花点时间去了解他们。

现在大多人都在外面打工,每年回家就是那7天10天,假设后面还有50年光景,你也就回家50次,每次10天,出去路上按照8天算,50×8=400天,也就一年之久的相处,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吵闹和生气的呢?

回到主题上来看,当你说的、做的,真的是为父母好的时候,他们也会接受的,就好比说题主说的用手洗衣服这件事,你要做的不是去改变,而是去理解,理解了之后你才能影响他们的改变。

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做的很多都是为父母好,是对他们的“孝顺”,但孝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行为,而不是刻意而为之的一种行为,而不是去用自己思想改变他们的行为。

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,父母同样也是一样,他们有自己的生活,更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,所以有的时候就算是他们的做法有点小错误,那么也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。

凡事有两极,跳出界限去观察与理解,你才能看到真理,更能看到自己。

这个话题我挺感兴趣的,也欢迎大家在评论留出你的问题或者说说你父母是如何节约的?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欢迎分享!共同成长!
点赞30 分享